0 前言
入炉煤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煤气炉的气化强度和煤耗的高低。笔者近年内内了一些化肥厂,看到一些企业不科学应用原料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厂入炉煤粒径不分等级就投炉,就是人们常说的“五世同膛”(各种粒径的煤混合入炉),其中最大块的粒径在φ200~Φ300mm,并夹带大量粉煤入炉。这种品位的入炉煤显然是煤耗高,气化强度低,煤气炉总的气化效果差。
早在20世纪的1997年,国家就颁布了合成氨用煤标准,然而许多企业均未按国家标准用煤,所以给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影响。笔者就有关国家规定合成氨用煤标准和如何提高入炉煤的晶位作一论述,供大家参考。
1 入炉煤粒径分等级入炉
1.1 粒径分等级气化的科学依据
根据气化机理要求,固定床气化方法必须使床层阻力均匀,气化剂通过床层时分布才会均匀。这样,气化剂与燃料接触面才会合理发生理想的气化反应。如:在吹风阶段由于床层阻力均匀,空气在炉膛内才能均匀分布,生成的吹风气中,有效气体成分比较理想,同时避免了因阻力不匀而使吹风气中CO2还原成CO造成损失,吹风气中有效气体成分(CO+H2)每增加1%,吨氨煤耗上升17kg。
在前言中谈到,有些企业入炉煤采取“五世同膛”的方法入炉气化,各种不同粒径的煤伙同粉煤一起进入炉膛,致使入炉煤在炉膛内不能合理分布。不论是采取人工加煤,还是机械自动加煤,入炉燃料都是从炉膛中部垂直加入炉内的。由于入炉煤的粒径大小悬殊较大,一般的规律是大粒径的燃料进入炉膛截面的外环区,中粒径燃料进入内环区,最小粒径和粉状燃料落在中心区。因此,必然形成外环区的阻力小,中心区的阻力大,内环区的阻力居中的现象。由于外环区阻力小,通过的气化剂量大。造成此区的燃料消耗得快,容易引起此区的气化层局部上移或结疤、结块、风洞等不正常现象。中心区的阻力大,通过的气化剂量少,此区内的燃料不能充分得到燃烧与气化,容易造成漏碳和炉渣中含碳量高等缺点。另外,由于床层阻力的差别,致使气化剂分布不匀,床层各区域的温度也不能达到理想的分布。温度高的区域易结大块,温度低的区域燃料气化不完全等弊病。
1.2 国家颁布入炉煤的粒径等级标准
(1)大块:Φ50~Φ10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