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宏观煤岩类型和显微组分组成各不相同的 5 个褐煤煤样, 进行了加氢液化和活化两组试验, 通过对其转化率差别的分析, 以及将活化后的残渣在普通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 了解了不同显微组分组和腐植组中的不同显微组分/亚组分/种的加氢液化特性和差别。这种差异表明显微组分组成不同的褐煤在加氢液化时的转化率不同, 同时也显示了显微组分基本由腐植组组成的煤样转化率有差异。
关键词: 褐煤; 显微组分; 加氢液化; 性状; 霍林河
1.引言
早在 1913年, 德国化学家柏吉乌斯首先研究成功了煤的高压加氢制油技术, 为煤的直接液化奠定了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由于中东地区廉价石油的开发, 使煤液化失去了竞争力。1973 年后,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场石油危机, 德国、 美国、 日本、俄罗斯等国相继开发了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 陆续成功完成了日处理 150 ~ 600 t 煤的大型工业性试验, 并进行了商业化生产的设计。我国已对云南先锋煤、 黑龙江依兰煤、 神华煤进行了试验研究, 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液化项目业已启动。
以往已经做了很多对煤液化的研究。公认的影响煤液化的主要的工艺因素是原料煤、 溶剂、 催化剂、 温度和压力。在研究加氢液化技术的同时也开展了对原料煤的研究。一般认为碳含量在 83% ~88%的低变质程度的烟煤最易液化, 液态产出率最高。由于褐煤的发热量低, 水和氧的含量高, 人们认为是低品位的煤种。但是, 褐煤的化学反应性高、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