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原料煤的价格和质量已成为影响化肥行业生产经营的一大难点,众多厂家都在寻求降低煤耗和稳定生产的途径。小氮肥行业部分厂家将短循婷缩短(缩短为110秒),结果是走上了极端,产生了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化肥行业为了提高单炉发气量,提出了“三高一短”操作法。这一操作法包括了短循环,其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每一个制气循环内的炉温波动,促使负荷提高,当时的煤气炉已由φ1200-1980统一改为φ2260。当时条件下虽然提出了高风速,但当时普遍应用的是12000
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当时采用的φ2260型煤气炉已淘汰。φ2400已成为最小炉型。应用最广的还是φ2600和φ2610型。约占总数的60%,其余为φ2400、φ2650和φ2800型。配套数量已随生产能力扩大而增加。风机能力已扩大了,炉型也扩大了,加之气化强度提高等现实条件,己使小氮肥行业造气运行特点有个很大改变。
炉型扩大,加之具有实际意义的高炭层,使炉内物料量比φ2260型煤气炉增加了40%-60%甚至更多。煤气管道已由300
选择高效风机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吹风时间,增加制气时间,从而提高发气量,如风机能力太小,吹风时间过长,占用了有效制气时间,使发气量降低。而采用短循环却大量地减少了制气时间,这本身就是矛盾的问题,120s的短循环比150s的循环,吹风时间只能减少3-4s,而制气时间却减少24-27s。有的厂在改用短循环时还将二次上吹由10s减为6—8s,吹净时间5-6s减到3s,从安全方面讲φ2600以上的煤气炉6—8s二次上吹能否定保证安全还是个问题,安全系数已经因此而降低。气体回收方面,φ2600以上的煤气炉系统庞大,3s的吹净时间能将系统内煤气回收干净吗?如果每一个循环都不能将系统内的煤气完全回收,则将造成大量的气体损失。
大炉群生产,1台风机要供4台炉用空气,如吹风时间为25%,采用120s循环时间,就产生上位炉的回收阶段与下位炉的吹净阶段重叠用风。相互影响,正在吹净的煤气炉因与上位炉争风,使风压下降,风速减慢,效率变低。加之吹净时间本来就不足,吹净效果更加保证不了,而上位炉的回收也会因下位炉争风入炉风量少,为补足氮气只能增加回收时间,回收时间的增加,占用了有效吹风时间,影响煤气炉负荷。因此,大炉群生产要达到1机供4炉不宜使用短循环,否则只能1机供3炉。
间歇式制气法,每一个循环有几次阶段转换,每一次转换都存有一定的气体损失,如上吹转下吹时,炉上空间的煤气就会被下吹蒸汽压回炭层。煤气返回气化层产生一系列副反应,有的副反应再次消除炭并消耗热量,而且,下吹蒸汽从阀门打开至进入炭层参与分解需2.0~2.5s时间,这是距离和炉上空间所决定的。这个时间差正是煤气返回炭层所需的时间,可以说间歇制气是有间断现象的,对发气量是有影响的。
下吹转二次上吹阶段,炉上空间的蒸汽被吹入煤气系统,不但浪费了这部分蒸汽,而且使煤气温度升高。可见,阶段转换期间产生许多不利因素,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是煤气炉工作原理所决定的。而在应用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将循环时间延长而减少阶段转换次数,从而减少这些不利影响。对不同循环时间,在相同时间内的循环次数对照分析见表1。
表1 (注:计算时未计减下灰停炉时间)
时间:秒 |
110 |
120 |
150 |
160 |
170 |
180 |
|
每班:次 |
262 |
240 |
192 |
180 |
169 |
160 |
|
每日:次 |
786 |
720 |
576 |
540 |
507 |
480 |
|
每周:次 |
5502 |
5040 |
4032 |
3780 |
3549 |
3360 |
|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循环时间,在相同时间内循环次数相差很大,也可以分析出,阶段转换期间的气体损失和循环次数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多少次液压阀门的磨损。液压阀门的使用寿命随循环时间的缩短而缩短。故障率和维修费用会因循环时间缩短而增加。
当然,循环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φ
采用短循环是为了减小一个循环周期内的炉温波动。使炉温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范围内。但问题在于使用短循环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在产生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损失。综合起来讲,得不偿失。实际上要达到稳定并提高炉温之目的并非只有短循环这一条途径,更有效的方法是恢复使用上、下吹加氮。上、下吹加氮法,在小氮肥建设初期就开始推广使用,这一期间新上的装置都配套了上、下吹加氮。由当时的历史时期内造气工艺技术和操作方法不成熟,尚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加之当时的原料基本以炭化煤球或焦炭,加之炉箅性能等各种条件的欠缺,致使当时普遍存在运行不稳,煤气炉经常结疤,长期存在炉面上火挂炉现象,并有时出现吹翻或塌炭现象。这种条件下人们认识到,下吹加氮过程中,空气入炉后,在炉面上火处产生氧化反应,更提高了炉面温度,上吹时即产生氢燃烧。这种现象当时称之为“局部发亮”。在不挂炉条件下也会因火层上移,基本在炭层表面,下吹加氮空气在炭层上部就与进入活性温度的原料,产生氧化放热反应使炉面温度升高。在这种现象条件下,许多厂家停用了下吹加氮。
另一个停用下吹加氮的原因是,当时的水压控制系统可靠性差,工艺阀门经常出故障,加之炉况不稳定,常出现氧含量超标的现象。有些厂曾因此而造成恶性事故。很多厂从安全角度考虑停用了上、下吹加氮。目前,使用上吹加氮的厂仅有45%左右,同时使用上、下吹加氮的厂更是无几。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改扩建的小氮肥厂,大部分厂在扩大规模的发展过程中,新上的煤气炉根本就无有安装上、下吹加氮装置。分析其原因,在于近几年采用吹风阀加氮厂家开始增多,认为用吹风阀延迟关闭时间补氮,可以省去专门设上、下吹加氮装置的投资。在生产中因减少了工作阀门,而维修减少,其实这一看法是欠妥的。因为所有装置配备和改进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气化条件。而放弃这一原则去减少少量的投资,其后果将对气化条件造成不良影响。
利用延迟吹风阀关闭时间完成加氮过程,从气化原立上讲对稳定炉温和提高半水煤气的质量均有负面影响。吹风结束时气化层内温度达最高值,上部各层区吸热已达饱和,上吹开始后大量空气与蒸汽一起入炉,致使反应剧烈,加之气体流速快,CO2还原不彻底,上行气中CO2含量偏高。上行气流量的增大和流速加快,使炭层内热量被大量带出,上行温度上升快,热损失增大,加氮过程完成后,转入完全吸热过程时,炉温下降快,至下吹阶段末期,炉温的谷值特别低。虽然峰值期发气量大,但总体气化效率却不高。而且半水煤气中CO2含量高于采用上、下吹加氮时的含量。
在现有设备配套水平和操作控制的水平己普遍提高,加之普遍应用的低炉面温度操作条件下,均适合上、下吹加氮的恢复使用,采用上、下吹加氮能使炉温的峰值升高,谷值也相应提高,波动范围相对缩小。气化层温度维持在高限范围,蒸汽分解率显著提高。而且上、下吹加氮空气量小,流速慢,介质中游离氧数量少,氧化反应后其还原空间大,还原彻底,半水煤气中CO2含量低,(CO+H2)的含量升高。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半水煤气消耗。大炉型适合长循环,而长循环配备了上、下吹加氮就能实现延长制气时间并使炉温下降减慢。从而提高气化强度。等于将负荷的一部分由上、下吹加氮来实现,可有效缩短吹风时间,增加制气时间,灰渣含炭量下降10%左右。比单纯采用缩短循环时间减小炉温波动具有很多优点。
目前,的油压控制技术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与以前应用的水压控制相比,其可靠性大大增强,加之油路安全连锁和微机电路安全连锁的应用,使用上、下吹加氮的安全性也能够保障。
结束语:循环时间应立足现有条件科学选择,切莫一成不变,切莫让煤气炉长期在误操状态下运行。采用上、下吹加氮,是原化学工业部推出的十项节能措施之一。其理论依据完全符合UGI气化炉的气化原理,对改善气体质量,提高气化强度,效果显著,应当积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