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由于无烟块煤价格大幅度暴涨和运输费用的升高,使煤头合成氨生产厂家生产成本随之上升,一部分底子薄、产品单一的厂家已步入难以支撑的境地。因此,在严峻的现实条件下,唯一的选择只有向更深层次挖潜降耗。
目前,在生产成本的高压下必将激起新的一轮造气节能技术改造的热潮,需要注意的是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脚踏实地地步步深入,切莫再人误区重犯以前的错误。要实现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必不可少的是对造气系统的技术装备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然而,从对近些年众多厂家落实的项目形式上进行总结和分析来看,一些大兴土木、大刀阔斧地对煤气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的厂家,并未发现生产水平有明显的提高,问题在于前期的技改形式,过度地侧重了流程的改造和工艺阀门位置的挪位,设备求大、管道求粗,阀门位置要求离炉体近。而目前全国各地多家气化强度大、炉况稳定、半水煤气成分优良、吨氨单耗在国内领先的先进厂家,从其技术装备上看,完全依靠流程改造和挪动阀门达到现有生产水平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延用了单炉单设废锅、单设洗气塔的传统流程。例如江苏省某小氮肥企业的φ2400mm煤气炉,上、下行煤气管道φ500 mm,单炉日产达60t左右;再如河南省某小氮肥厂3台煤气炉全烧8~20 mm的小粒煤,φ2 610 mm煤气炉配D500风机,采用传统流程,2003年吨氨耗煤保持在1.2t,耗电1 160kwh,单炉日产55 t左右。这些厂家自然也对造气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其改造都抓住了制约生产的根本问题,消除了瓶颈,因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大多数中、小氮肥企业的造气系统技术装备来看,笔者认为下一步造气系统节能技术改造的项目选择上,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目前装备条件下进一步优化配置和优化操作条件的主要侧重点。
1 高径比与风机配备的问题
煤气炉的高径比是近几年讨论较多、争议也较大的问题。而小氮肥行业对此还是认识不足,在小氮规模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中氮厂家,在扩建和改建过程中重新设计了造气炉炉体结构,并同时调整了高径比,—般在夹套加高的同时,炉体总高也进行加高,总高度增加了500mm,部分厂家则一步到位总高度加高了1 000mm。所以,高径比对造气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要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气化强度,提高单炉生产能力,在高径比上潜力很大。
然而从目前调整了高径比的厂家应用情况来看,部分厂家却没有将合理高径比的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其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有的厂家加高了炉体却没有提高有效炭层高度,而是关小风机出口阀降低炭层操作运行。有的厂家调整了高径比却没能配套与之匹配的风机,使其优势无法发挥。在了解中发现,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思想认识,有句话至今有人提起“炭层过高阻力增大,吹风气在炭层内停留接触时间延长,CO2还原反应增加,造成煤耗降不下来”。这句话流传了几十年,似乎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