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延滨
51岁
国企总经理
33年前,他只是初进工厂的一名操作工;33年后,他成长为一名上市国企的总经理。
33年前,他是一名仅仅见过化肥的初中生;33年后,他作为总指挥坐镇规划了一个囊括20余项大型化工装置、占地3平方千米的工业园区。
33年中,他所在的企业从一个年产1万吨合成氨的小氮肥企业,发展成为一家产值上百亿元、拥有20余种化工产品的大型上市国企。
从知青到工人: 操作工也有手艺
焦延滨1960年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县,12岁时随父母迁居贵州省遵义市。1976年,16岁的他刚初中毕业就随着全国上山下乡的大潮回到聊城地区阳谷县北焦村插队。在下乡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化肥。
“那时候施的化肥还不是尿素而是氨水,得用水稀释后才能使用,味儿特别大。”在焦延滨的下乡记忆中,在七十年代,给苗上化肥主要是靠耕牛拉着一个当地叫“耧”的机器在田里来回走,而他就负责牵牛,浓重的氨水味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几次看到被风吹散的高浓度氨水把周围的麦苗都给熏黄了,那时他就意识到:“这东西要是用不好,危害也蛮大的。”
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他返回贵州复习功课,准备参加考试。同年6月,聊城地区上山下乡知青办开始在当地下乡知青中组织招工,于是,他选择了参加工作。
“那时候下乡知青能回城就不错了,要说能在城里当工人就更高兴了!”时隔30年后,他回想起自己赶赴招工现场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得知这个消息时我还在贵州,听说可能当上工人,别提多兴奋了。当时还没有直接到聊城的火车,我先坐火车到邯郸,在邯郸火车站凑合着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再坐汽车往聊城赶。因为太兴奋,下车后也不觉得累,又马不停蹄地骑了好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去赶招工。快到招工地点时才感到累,就把车往马路边上一横,躺在路边睡了一会儿。”
这一次,他被顺利招用,而且居然被分配到了刚刚建成的鲁西化肥厂。
听说被分到化肥厂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那股难闻的氨水味儿。
焦延滨成为了合成车间压缩工段的一名操作工。
一开始,他随大家到附近的娄德化肥厂学习。进工厂第一天,他心里就凉了半截,“刚进车间就把我吓坏了,压缩机‘轰隆轰隆’震耳欲聋,工人间隔几米说话还得扯着嗓门喊。因为当时的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