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年前开始,受到万亿资金追捧的准东地区,就被当地政府和入驻企业“描绘”为新疆主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今年1月,《经济参考报》记者重返准东,见到的只是简单的挖煤、卖煤,这片蕴藏着丰富宝藏的荒漠,还没有发展成资源转化的基地,却先沦落成为廉价售卖煤炭的“集市”。已圈占大量煤炭资源的企业“开发”变“开挖”,有“黑金”之称的煤炭每吨只售出100多元,远远低于周边地区320多元的市场价,碎煤甚至卖出了砂石价,而以往不时可见的鹅喉羚、狐狸、野驴等“原住民”早已不见踪迹,进驻企业“边建设、边恢复环境”的承诺变成了空话……
第一现场
“开发”变“开挖” “黑金”卖出砂石价
数十家国内知名煤企的大幅宣传牌林立眼前,一个个巨大的矿坑,堆积如山的土方和烟尘四起的煤堆,一台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重型卡车在矿区往来穿梭,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亘古荒原的清寂。在一个土石方堆成的“山包”顶上,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把刚刚拉来的土方推平,掺杂在砂石、土方中自燃的煤炭散发着青烟,在阵阵寒风中,还不时冒出火焰,眼前的戈壁荒漠被挖得满目疮痍……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驱车进入准噶尔盆地腹地煤炭企业密集的准东地区所见到的情景。
准噶尔盆地东部从阜康市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间有一条狭长地带,即准东地区,它东西长约220公里,煤炭资源预测储量高达3900亿吨,目前累计探明储量为2136亿吨,号称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
仅仅几年前,记者在这里见到的却是地势平坦的荒漠,以及遍布之上的沙漠植物。这里地表虽然很难看到高大的树木,但也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沙漠,芨芨草、梭梭、芦苇、骆驼刺等随处可见,低矮的山包多被这些沙生植被染上红、褐、青等迷人的色彩。
而如今,由于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四通八达的公路已经把荒原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网格,日夜往来的重型车辆扬起了遮天蔽日的尘灰,以往不时可见的鹅喉羚、狐狸、野驴等“原住民”早已不见踪迹。
在煤矿周边,已很少能再见到沙漠植被,偶尔还能看到的一两棵梭梭木,也都是身披厚厚煤灰,“匍匐”在风沙之中。由于埋藏浅,准东地区已开发的煤矿几乎都是露天煤矿。因为缺少地表水,再加上地下水被大量抽取,使得这里变得越发干燥,几乎已经不存在植被的生存环境。
相比日渐稀疏、生长艰难的地表植被,一些露天煤矿却热火朝天地开挖着。1公里多长,数百米宽的矿坑底部,一台台大型挖掘机分散在各处,不停地剥离土层或向下掘进挖煤。矿坑有如梯田,人站在矿坑边缘向下望去,3米多高的挖掘机有如孩童的玩具。进出坑底的“盘山公路”弯弯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