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油,究竟能跑多快、多远?”
这是山东省枣庄市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一个经济话题:把经济发展比作一辆赛车,把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比作汽油。
“按过去的发展思路,不管用几箱油,只要跑得快就行;现在只有一箱油,逼得你既要跑快又要省油。”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诠释,“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因煤而兴的枣庄已经失去粗放经营的本钱,否则逃不脱矿竭城衰的宿命,惟有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相结合、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变燃料为原料 变煤矿为“金矿”
深藏地下的煤炭资源,成就了枣庄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枣庄累计外调原煤4亿吨,贡献值达64亿元。
2006年,煤炭价格节节攀升,一吨原煤最高可售1500多元。新一届枣庄市委、市政府看到了光环背后的隐忧: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每年开采2000万吨计算,30年后将无煤可采;如果不下决心加快产业转型,将导致矿竭城衰!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在枣庄,煤炭、建材两大行业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率高达40%,如果加上相关产业,比例接近50%。是抛开煤炭资源“另起炉灶”,还是依托煤炭资源精耕细作,枣庄市面临产业转型的艰难抉择。
“从价值链上看,煤炭产业的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我们最终确定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煤矿变成&ls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