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以合资方式曲线突围,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在中国市场渐入佳境
“深耕”多年后,法国油气巨头道达尔终于迎来了在中国的“破局”时刻。
2012年4月上旬,道达尔对外确认:已入股中国-科威特合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并在整个项目中占40%股份。该项目总投资高达590亿元,设计炼油加工能力为每年1500万吨,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合资石化项目。这是继大连西太平洋(601099,股吧)炼油项目后,道达尔在中国拿下的第二个合资炼化项目。
2012年第一季度,道达尔并不顺利。3月,道达尔位于英国北海的埃尔金-弗兰克林天然气田发生泄漏,这是十年来该地区最严重的一起安全事故;此前,道达尔刚刚宣布在法国将裁掉555个工作岗位。
窘事频发的同时,道达尔在中国市场却渐入佳境,频以合资方式曲线突围。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道达尔即率先“试水”中国,成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石油巨头。在中国的北部湾、渤海湾、黄海、塔里木盆地,道达尔都曾留下过油气勘探的脚印。
彼时,中国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石油管理体制,外资石油企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很快,石油巨头们进入中国的热情纷纷破灭,一家家相继退出。惟有道达尔坚持到了最后。即便业务只是培训中方工作人员,而不是油气公司最渴望的油气生产合同,但道达尔还是选择了留下来。
在苦等十余年后,道达儿在中国的业务终于“破壁”。1990年,道达尔与中国中化集团、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共同投资,成立了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建了年产500万吨的炼油项目——这是中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石化企业。
此后,道达尔与合作伙伴一起陆续宣布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要在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500座加油站,建立起自己的成品油销售网络。道达尔希望藉此打通炼化产品出口,在终端零售领域大展拳脚。
但是,中石油、中石化每年的炼油亏损动辄数百亿。如此大环境下,炼化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道达尔的下游销售网络建设困难重重。
在上游流域,道达尔的突围同样艰辛。2006年,道达尔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道达尔勘探与生产(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与中石油联手开发内蒙古苏里格南气田,双方签订了为期30年的产品分成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