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一体化会造成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突出矛盾,企业应形成在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多数能源企业运营模式向多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煤电”、“煤电路”、“煤化油”等一体化的企业。毋庸置疑,一体化模式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短缺行业的生产规模,协调行业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益处。但在当前形势下,过度一体化同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如何合理地实施能源企业“一体化”,使得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相一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化模式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煤炭部提出了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三个主体的指导方针,支持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始起步。由于当时一体化发展大多没有形成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国家每年投入30亿元煤炭多经发展资金形成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倒闭或转产告终。
之后,为解决煤、电、运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缓解运输压力,国家赋予了神华集团煤、电、路、港、油化一体化开发的职能,进行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和试点。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神华集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正是在神华集团这种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带动下,从2005年开始,能源企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