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山西煤老板们被一场煤矿国有化整肃出市场时,还以为受了天大的委屈,不成想,仅仅过了几年,当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之后,煤炭价格连跌不止之时,才发现那不过是丢掉了一块烫手山芋。
在山西从事了多年煤炭贸易的商人李进远(化名)两个月前把刚大学毕业的儿子介绍到一家新能源投资机构,用他的话说:“不让儿子接手自己的公司,是因为煤炭这行已经不适合私人来做了。”
李进远的选择并不是个案,《华夏时报》记者近日在山西采访发现,轰轰烈烈的煤炭整合运动让曾经的煤老板以及煤炭运输、贸易等私营企业越来越难觅其踪,他们或者被整合进入了国企、央企,成为国字号煤企的其中一部分;或者直接卖掉手上的家当,把资金撤出来转投了其他行业。
而在煤价高位接手了煤老板们生意的央企、国企,还没能享受到成果,就迎头碰到了煤炭行业十年暴利之后的“萧条”年景。现在的情况是:大批煤炭矿井关停,复产生存空间几乎看不到,政府主导的这场整顿不得不遭遇了资源型行业的转型难题。
煤老板退出之后
李进远的选择依据是,在从山西到内蒙古的煤炭整合大形势下,身边很多的煤老板都被挤出了煤炭行业,这其中有自有煤矿达不到产能标准的,也有自主退出的;加上煤炭运输、代销等公司也都被国企、央企把控了,私人经营不论是煤矿还是煤炭贸易,最终都很难逃脱被吃掉的命运。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襄垣县下辖8镇3乡,总面积不过1100多平方公里,但煤田面积却达450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近一半,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煤矿,车程七八分钟就能从一个煤矿到另一个煤矿,而这些煤矿中如五阳煤矿、漳村煤矿、石圪节洗煤厂等,都归属于山西六大煤业集团之一的潞安集团。
实际上在2009年的煤炭整合过程中,长治市的40家矿井都被潞安集团整合、兼并了,最终形成了20家煤矿,矿井产能也由996万吨增至1710万吨。
据了解,从2006年到2009年,山西省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