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10年好戏戛然而止,送走了煤老板,迎来了煤化工。产业更替背后,一场逆境突围的“煤变”反击战正在鄂尔多上演。
丢掉了100元一包的“鄂尔多斯”,李师傅把抽了10多年的香烟换成了10元的白沙。
在煤炭生意好的时候,坐拥全国1/6煤炭储量的鄂尔多斯,几乎每天造就一个千万富翁。从事多年煤炭生意的李师傅说,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煤炭经济以80%的GDP占比,一直是鄂尔多斯市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2011年,煤炭形势急转直下,库存高企成为煤炭产能过剩的真实写照。素有煤炭市场风向标之称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如今已再次进入“5”时代。从接近1000元/吨到跌破600元/吨,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以高台跳水的方式宣告煤炭黄金10年结束。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准格尔旗是鄂尔多斯市煤矿最集中的旗县,也是全国最大的产煤旗县,其旗政府在薛家湾镇,大大小小的运煤车曾络绎不绝地穿梭于此。“以前这里经常堵车,一般3个小时的车程可能延长至4个多小时。”一位当地人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
而今,运煤长龙已消失不见。随着煤炭价格降至谷底,鄂尔多斯遭遇近半数煤炭企业亏损、两成煤矿停产的重大危机。今年前4个月,鄂尔多斯市销售煤炭18073万吨,同比减少1701万吨,降幅为8.6%。全市煤炭综合平均价格为292元/吨,同比减少52元/吨,降幅为15.1%。
转行离开还是转型求生?许多原本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主必须做出艰难抉择,作为鄂尔多斯当地规模最大的煤炭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伊泰)的董事长,张双旺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张双旺的大赌注
伊泰的“煤变”始于2002年一场1800万元的赌局。
下注的人是张双旺。这位伊泰掌门人出生在准格尔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从5万元起步创建公司到如今公司总资产超过50亿元,张双旺将伊泰一举打造成为中国煤炭行业最具竞争力的百强上市B股企业。
2002年,虽然当时的煤炭生意还不错,但伊泰一直依靠的是煤炭主业这一条腿,而两条腿走路才更稳。于是,张双旺做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进军煤化工业。就在公司上上下下还沉浸在卖煤炭的好日子里的时候,张双旺拿出1800万元砸到了煤制油项目的研发中,这几乎是公司多年积攒下来的全部身家。
“那一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共同开发煤基合成油浆态床技术,打算进军煤制油高新技术领域。由于对方研发资金出现较大缺口,为了下决心参与煤化工行业,我们投了这笔钱。”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尚利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当时公司收入并不高,每年的利润才200万~300万元,但这个技术属于国家863科技项目,也是中科院的重大科技项目。我们看好煤炭深加工这个行业,愿意赌一把。”
张双旺的直觉很准。煤炭黄金10年结束,成为最好的证明。
“今年对煤矿影响确实比较大,虽然我们的煤矿开采成本比较低,但煤炭销售价格也降了不少。我们的煤制油项目盈利水平还是可以的。”刘尚利坦言。
伊泰一期年产16万吨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项目位于准格尔旗的大路煤化工基地。200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