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邻居”内蒙古与陕西产能扩张的紧逼下,为了保市场,山西似乎只能选择一路狂奔;2013年山西省打算新增煤炭产能1.2亿吨。然而,在全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的大势下,增产又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以量补价?还是限产保价?
煤企入冬:
煤价大多逼近生产成本线
6月下旬的一天,位于山西晋中的某民营煤炭企业旗下三座煤矿主动停产,诱因是持续的价格低迷加上煤种欠佳,吨煤近百元的亏损令企业难以支撑。失业的煤矿工人随即选择了前往当地政府上访。除了安慰,企业负责人难以给出准确的复工时间表。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外部需求不足及产能过剩影响,山西主要工业产品价格指数持续处于深度下行通道。由于煤价持续下跌,山西大部分煤炭企业的销售价格已逼近生产成本线。
山西省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该省近半煤炭企业亏损,超过十分之一的煤炭企业停产;1—4月,山西煤炭工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9.4%,利润同比下降63.5%,工业利润连续13个月下行。
在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阳煤集团”),相关部门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数据:今年1—6月,该集团实现利润5.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0.89亿元,降幅达73.6%。其中,5月份煤炭产量633万吨,利润仅为2000万元。
虽然该集团5月份的吨煤利润只有3元多,已接近盈亏平衡点,但业内人士仍质疑数据的真实性,称“现状比数据更糟”。
“今年1—5月还是赚钱的,但六七月就开始往里亏了。集团许多矿都出现了十余万吨的存煤。”阳煤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
相比优质的无烟煤,以生产动力煤为主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煤集团”)日子更为难熬。
同煤集团宣传部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只笼统表示,“现在已经不赚钱了”,但并未向记者提供准确数据。
此前,山西某煤场老板接到同煤集团地煤公司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