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示范装置的成功运行,我国煤制油技术的成熟度和经济性已得到验证。从2012年开始,国家主管部门重启对煤制油项目的审批,我国煤制油产业从此正式步入商业化开发阶段。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煤制油有望在替代能源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当前,神华、伊泰、潞安、兖矿、晋煤等企业都在推进一系列大规模的煤制油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中,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甲醇制汽油、煤焦油加氢制燃料油等多种煤制油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技术也将是国内煤制油技术的主流和企业选择的重点。
那么,这些技术都各有哪些优缺点?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最近对此进行了调研。
煤制油走向量产
近年来,我国上马了不少煤制油项目,并正在走向量产。这些项目大多采用煤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技术。
今年三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右)在伊泰煤制油公司考察。(企业 供图)
我国首个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公司16万吨/年费托合成油装置于2009年投产,2012年产量达17.2万吨。今年上半年,伊泰煤制油装置产量达到8.6万吨。除此之外,伊泰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伊犁和乌鲁木齐规划了煤制油项目,分别是: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工业园区120万吨/年煤基精细化学品项目、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区180万吨/年煤制油二期项目、新疆伊犁540万吨/年煤制油一期首套100万吨/年油品项目、新疆乌鲁木齐甘泉堡工业区一期2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
潞安集团间接煤制油示范项目产能为21万吨/年(16万吨/年铁基浆态床+5万吨/年钴基固定床),也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