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评杜克大学学者文章《中国合成天然气革命》
编者按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学者杨启仁等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文章《中国合成天然气革命》,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文中指出,煤制天然气较传统天然气可能多产生7倍的碳排放,较开发页岩气多耗用100倍的水资源;除了温室气体排放,煤基合成天然气还将排放硫化氢和汞,若这些污染物得不到合适的分离和处理将产生潜在危害。其结论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推迟执行合成天然气项目,以防止出现潜在的成本高昂和环境破坏的局面,更好的决定可能是完全取消这些项目计划。国内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媒体也推波助澜,给煤化工产业贴上负面标签。
那么,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在内的煤化工项目是否如文中所指为高污染、高耗能?目前人们对煤化工行业发展存在哪些误区?发展煤化工又有何重要意义?对此,笔者对文中一些常识性错误和不符合事实的论调进行澄清。必须指出的是,煤制天然气等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是正面的,是实现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趋 势 煤炭清洁利用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主要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大型煤炭清洁转化项目。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编制实施“十二五”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方案,该方案历时数载,经化工、煤炭、电力、天然气、环保、经济等多方面专家充分论证,实施方案制定了最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充分考虑了碳排放和经济性等多方面问题。
据了解,现代煤化工过程采用的技术是在密闭的系统中,将煤炭气化,生成粗合成气后再经过脱硫、脱碳等净化措施,得到纯净的合成气用于合成天然气、油品、甲醇(深加工为烯烃)等。煤化工过程中输入的是煤、氧气、水,输出的是产品和纯净的二氧化碳,原料煤中的硫、汞等污染物都可以在工艺过程中得到转化回收,硫回收率达到9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