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一批示范项目获得“路条”,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再次出现大干快上的局面,国内现代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但同时,现代煤化工的诸条产业链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问题,有的问题甚至难以解决。有的产业链发展势头很好,但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年终岁尾,记者走访了一批业内专家,请他们就现代煤化工不同产业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煤制气:管道是瓶颈
在内蒙召开的2013煤制天然气战略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目前发改委已对煤层气项目审批节奏持续提速,今年以来又有一批煤制气项目获得“路条”,成为获准项目最多的现代煤化工路径。
显然,煤制气的技术经济性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
据了解,煤制气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煤气化→粗煤气净化→甲烷化三大单元。其中,甲烷化工艺中的反应器和催化剂技术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德国鲁奇、英国戴维和丹麦托普索公司目前均掌握了甲烷化成套技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行设计的5000立方米/日煤制天然气甲烷化中试装置已在河南义马气化厂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行,从而使煤制气项目不存在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
煤制气的成本也得到肯定。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说,以新疆、内蒙古目前的煤炭价格计算,在当地建设煤制气项目,生产成本约1.2~1.5元(每立方米价,下同)。按照全线平均管输费1.2元计算,城市门站均价为2.4~2.7元。与西气东输二线相比,煤制气具有0.5元以上的优势。若与进口LNG相比,煤制气有2元以上的优势。后期如果天然气价格上调,则煤制气的价格优势会更加明显。
煤制天然气的市场前景同样被业内看好。
据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26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超过3200亿立方米。但届时国内天然气产量(含煤层气)分别将不超过1850亿立方米和22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分别高达750亿立方米和1000亿立方米。业内人士认为,至少5~10年内,煤制气不会遭遇产能过剩困扰。
专家认为,虽然煤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很大,但通过煤分质利用、项目集中布局等手段,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
最大的软肋是运输。中科合成油公司高级工程师唐宏青等专家提醒说,煤制气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建设,但上述地区距离天然气主要消费市场遥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