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是当下中国经济的热门话题。神木作为成长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原煤价格大幅下滑、传统煤化工(焦炭、合成氨、电石、甲醇等)产能过剩、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严峻形势,如何选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获取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进入优质高效发展的新境界?在深入研究能源化工产业政策、前沿技术、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我们深切感到,神木正面临现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制天然气等)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必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飞跃。
一、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动因与条件
首先,这是积极应对煤炭市场过剩和大气污染治理,实现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70%以上。过去十年,我国煤炭产量高速增长,2012年达到36.6亿吨,是2002年的2.63倍。产能过快增长,经济增速放缓,加上进口煤炭冲击,煤炭市场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目前国内煤矿建成和在建产能为40亿吨以上,每年净进口煤炭约2.5亿吨,而全国煤炭消费仅35亿吨左右。
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利用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据测算,燃煤排放的SO2占总排放量的90%,NOX占75%,总悬浮颗粒占60%,CO2占75%。治理雾霾,煤炭首当其冲。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到2015年新增天然气干线管输能力1500亿立方米以上,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到2017年基本完成燃煤锅炉、工业窑炉、自备燃煤电站的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
产能过剩、限制燃煤的双重压力,逼迫我们加快煤炭的加工转化,实现清洁高效利用。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将煤炭转化为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不仅可以解决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可以替代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现代煤化工产业政策日渐明晰,技术走向成熟,正在迎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2011年3月,针对一些地区盲目规划无序建设问题,国家发改委曾发出《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好宝贵的煤炭资源,走高效率、低排放、清洁加工转化利用的现代煤化工发展之路,“十二五”重点组织实施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升级示范项目建设。2012年5月发布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确定了15个煤化工示范项目,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陕西、山西、宁夏等西部省区。其中榆林两个,即兖矿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的1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神华集团、陕西煤化、陶氏公司等建设的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未来5年,煤化工示范项目总投资近5000亿元。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制天然气等关键技术均已取得突破,现代煤化工技术开发与应用处于世界前列。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宁煤和大唐多伦5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神华集团108万吨/年煤直接液化项目、伊泰集团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潞安集团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均已建成投运。
随着煤化工技术的成熟,以及国际油价、煤炭市场的变化,国家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