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启文
国家能源局不久之前召开煤炭清洁利用专家咨询会,就今后煤制油产业的发展达成共识:煤制油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符合我国国情,是保障油气供应安全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不可原地踏步停止发展,应当坚持清洁高效转化、示范先行、科学合理布局、“量水而行”、自主创新、多元化替代。
这个结论,可谓给我国煤制油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我国,煤制油一直存在投资大、能耗高、产品链短等争议。这些争议是否会成为我国煤制油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中国化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启文。
发展煤制油 有必要,但不能盲目
中国化工报记者:有人认为煤制油投资大、能耗高、耗水量大、碳排放量大,且我国原油还不至于短缺到拿煤炭来补,因此,煤制油在我国不适合大规模产业化,更适合作战略性技术储备。对此您怎么看?
孙启文:我国能源结构的特征是富煤、贫油、少气。一方面,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82亿吨,对外依存度逼近60%,且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完全依赖原油不现实。另一方面,燃煤污染已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
中国化工报记者:也就是说,迫于这些外部压力,我国发展煤制油是很有必要的。
孙启文:对,发展煤制油不仅能解决我国液体燃料短缺的问题,还能实现能源供应方式的多元化。煤制油主要生产国内短缺的柴油,且煤间接液化项目产出的柴油质量优异,十六烷值高达75。大功率坦克、潜水艇、舰船和各种战车需要高质量的柴油,这些国防需求是醇醚燃料难以替代的。
此外,煤制油不但能生产汽油、柴油、润滑油、高端的航空燃油等油品,大多数石油化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