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国电、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投集团、神华集团等国内电力巨头齐聚一堂,开了个交流座谈会,但交流的却不是电力业务,而是各企业在煤化工发展规划、煤化工项目建设营运、煤化工业务结构及企业人才状况、煤化工工艺选择及技术储备等方面的情况。
电力企业交流煤化工业务经验?没错。在近些年国内煤化工热潮的带动下,这种跨行业搞煤化工的事不稀奇。那么,这些电力企业的煤化工业务开展得如何?是否一帆风顺呢?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都是“被化工”
记者从多家电力企业了解到,电力企业搞煤化工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005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火电产能全面过剩,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发电成本居高不下,行业面临全面亏损的困局。发展电力离不开煤炭,“拿煤”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拿煤矿,地方政府开出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按一定比例就地转化。于是,电力企业被“逼上梁山”发展煤化工。
多家电力企业的现身说法,印证了这一事实。
“我们公司是在2010年拿煤炭资源时被带进了煤化工领域。”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董建立介绍说,2010年华电集团因为拿煤“被化工”了4个煤化工项目,当年就决策了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项目,2011年又在陕西榆林上马了天然气制甲醇项目和煤制甲醇项目。天然气制甲醇项目效益不好,2011年天然气由每立方米1.11元涨到1.6元,项目成本增加了2亿多元,2013年亏了1.6亿元,今年预计亏得还要多。
中国国电集团煤化工部赵丽梅也表示,国电集团发展煤化工是迫不得已。2008年、2009年国电集团先后拿到200亿吨的煤矿,配套了6个煤化工项目,其中有的是在兼并煤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