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过渡性角色,煤制气产业在磕绊中前行。煤电企业被迫转型,石化企业意在扩张,政策环境时紧时松、环保压力势在必行,煤制气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新金融记者 郗岳
经济性待考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富集煤矿与水资源,毗邻着一片耕地,一个新的煤化工项目在4月底刚刚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将在几年之内开建。
这个项目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投新集”)和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皖能集
团”)共同建设的,主要是把不受欢迎的煤炭,转变成清洁紧俏的天然气。
国投新集煤制气项目部提供给新金融记者的资料显示,杨村煤制气项目规划年产天然气40亿Nm3(标方),总投资240多亿元。公司内部管理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现在项目正在前期筹备阶段,项目部目前有几十个人,未来还要尽快吸纳大量人才。
和国投新集一起在煤制气领域招兵买马的,全国大概有50家。2013年是煤制气行政审批的开闸之年,共有15个煤制气项目得到发改委批复,此前冷滞的煤制气产业如今热闹喧嚣,煤电企业、石化企业甚至是外围房地产企业等都涌入了煤制气大军。
对于煤制气的经济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郭焦锋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煤制气的巨额投资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煤炭成本、全球天然气价格是影响煤制气项目经济性的关键,根据测算,煤炭价格上涨10%,内部收益率降低0.62%;天然气价格降低10%,内部收益率降低2.78%。
然而市场分析师对盈利空间表示乐观。安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