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我国7个省市的碳交易市场全部开市,首个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运行一周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已经列入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任务之中,预计3年内建成。此后3~5年,碳税也将推出。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此背景下,我国石化行业的碳减排正在加快走向市场化。
针对国家快马加鞭的市场化碳减排改革探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表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到2015年石化、化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0年分别下降18%和17%。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中,石化企业有340家,占1/3强。2013年启动的7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有146家石化和化工企业被列入试点范围。“面对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全行业要积极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加快探索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的新途径。”李寿生强调。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李瑾介绍,石化企业一直都是碳交易市场上的积极参与者。截至目前,共有17个行业的191家企业被纳入上海碳交易试点工作,其中涉及石化企业45家,包括中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上海焦化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及巴斯夫、拜耳等骨干企业。中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上海焦化公司、中国石化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