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境中,一些企业被迫出逃。今年以来,国电电力、大唐集团、中海油陆续撤离煤化工产业,即使背靠雄厚的财力和管理经验,也无法将巨亏的项目引向正途。
剥离之后,接盘者寥寥,被抛售的项目难以落地,前行更加艰难,煤化工产业或将面临一场更大的逃离潮。
这一刻选择退出
对于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简为“大唐”)这家传统的发电企业来说,今年的关键词却是“煤化工”。
半个月前,大唐宣布对其煤化工板块进行重组,为公司经营数年的煤化工业务找到了新的接盘者——具有国资委背景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从双方协议中可以看出,大唐此次出让旗下大唐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几乎所有的煤化工项目,其中不乏国内首例示范性项目。比如内蒙古多伦煤制聚丙烯、年产4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40亿立方米天然气三大项目,三个项目同样还被视为大唐煤化工板块的“中流砥柱”。
大唐公司一位从事煤炭业务的中层对新金融记者说,2005年大唐开始布局煤化工产业,当时正处在煤炭黄金期,煤价涨得快,发电亏得惨,为了抵消主营业务风险,大唐主动把目光投向被业界炒热的煤化工产业,还把它作为公司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如果成功了应该挺赚钱的,没想到最后竟成了鸡肋项目,拖累公司业绩。”资料显示,大唐为煤化工投入不菲,截至2013年底累计投入达到584亿。而漫长的持续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