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化工集中爆发的2013年,煤化工仅仅占到煤炭下游消费的3%,是非常不起眼的一个消费方向。在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煤制气项目技术面不够成熟、盈利性暂无保证、环保性仍受质疑的情况下,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煤制气项目更多是进行示范性探索,而非大规模集中上马。
在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煤制气项目技术面不够成熟、盈利性暂无保证、环保性仍受质疑的情况下,我国煤制气项目更多的是进行示范性探索,而非大规模集中上马。
2013年以来,我国煤制气项目借着政策东风,结结实实火了一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9月底,包括已投产、在建、拟建在内的我国煤制气项目已经达到39个,总设计产能1800亿立方米/年左右,此产能若全部转化为产量,基本相当于中国2014年全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但当产能和产量遇到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煤制气的价值?
不平衡格局将持续
一直以来,我国煤制气项目的产业布局始终遵循一个特点:规划多投产少,西部多东部少,国企参与多民企参与少,能源企业参与多其他企业参与少。
在目前统计的39个煤制气项目中,真正实现投产的只有5个,包括大唐发电、庆华集团、新疆广汇淖毛湖、云南先锋、中电投新疆,总设计产能约122亿立方米/年,相较规划的1800亿立方米的总产能占比不足7%。在地域分布上,我国煤制气项目主要集中在西部产煤大省,其中内蒙和新疆排前两名,分别占比45%、44%。在所属企业方面,当前投资方以国企为主,占比超过60%。
根据当前已投产煤制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