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四季度,国际能源市场上油价暴跌成为了主基调,这让依赖高油价而盈利的新型煤化工备受煎熬。当油价维持在100多美元/桶的高位时,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企业的日子过得很滋润;而目前50多美元/桶的油价,使得绝大多数煤化工产品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企业早已无钱可赚甚至亏损。
当成本优势不在,众多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煤化工项目何去何从?相关企业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困境?油价跌到什么时候是个头?未来煤化工的前景如何?一系列的疑惑和不确定因素,让煤化工企业陷入了迷茫,也让业内企业感到这个冬天格外“冷”。
然而,中国化工报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低油价给煤化工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未来油价能否回到100美元的高位还是未知数,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煤化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长期战略,无论油价涨跌,坚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转化的大方向始终不变。当前的市场困境,恰恰可以使已经有过热苗头的煤化工产业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和定位产业发展方向。
新项目放慢脚步
一方面是已投产的项目面临巨大亏损压力;另一方面,拟建和在建项目也同样处于重新抉择的关口。
去年8月份,华鲁恒升发布公告称,拟投资28亿元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项目,计划采用先进的水煤浆气化技术,建设年生产能力为13.6783亿Nm3的羰基合成气(CO+H2)生产装置,替代传统的UGI固定床气化合成装置。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旧的合成气生产装置已经停产,新项目设计方案和空分、气化炉等主要装置基本确定,项目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近几个月国际油价及部分化工产品的持续下跌,对项目实施和下游链条的延伸拓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华鲁恒升规划投资部经理任格勇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目前油价的大幅下跌,给许多项目进展带来不确定性。我们会密切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及对石化产品的传导影响,一方面抓好现有项目实施,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会对后续项目重新排队论证和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确保新项目的竞争力。”
处于同样境遇的企业不止一家。近两年煤化工的投资热潮高涨,仅就煤制油项目而言,除了已经投产的220万吨产能以外,目前已经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的新项目产能就多达1160万吨。而近几个月来油价的连续下跌,却是这些企业始料未及的。
伊泰集团是我国间接煤制油的先驱,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间接煤制油技术,其位于内蒙古准格尔的首套16万吨煤制油项目自2009年3月20日产出第一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