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
图为国家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中国庆华新疆年产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厂区,配套有60万吨煤焦油加氢、合成氨、碳汇林、微藻生物固碳等循环利用项目。
编者按 目前我国已投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产能约为40亿立方米,主要是大唐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新疆庆华、汇能鄂尔多斯、新疆广汇以及云南解化的煤制油联产甲烷项目。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在建和审批通过的项目高达1215亿立方米/年,国家为已获核准的4个项目描绘了“积极稳妥推进煤制气产业化示范,推进煤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产业蓝图。展望“十三五”,业内人士则预测其间新增煤制气项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面对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局面,煤制天然气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又将如何衡量?新建煤制天然气项目是否还具有价值?今天本版将为读者仔细梳理。
“从全生命周期看,煤制天然气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于被替代的传统能源和技术;在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煤制天然气也没有明显优势,我国不应大规模发展煤制天然气,建议限制和有条件地发展煤制天然气。”对于当前煤化工行业的投资新热点——煤制天然气,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近日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从环境效益与经济指标角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上述建议。
政策推动上演投资“盛宴”
煤制天然气是以煤为原料,采用气化、净化和甲烷化技术制取的合成天然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15年国内煤制气供应能力达到90亿立方米,到2017年达到320亿立方米。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桑建新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