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年底,中俄天然气合作、中石化混改、资源税改、电改、油价暴跌,及特高压、核电重启、分布式光伏等话题多被提及。其中,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煤制气技术被广为关注,甚至争议颇多。
的确,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在2012年后经过3批次的集中获批后,引发了产、学、研各界人士对其水耗及水土污染问题的担忧和质疑。能源局为代表的监管层最新态度回归“限制发展”:日前,有媒体从参与“十三五”煤炭规划编制的人士处获悉,在天然气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十三五”不再扩大煤制气产能。目前已开工的4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到2020年煤制气产能达到150亿立方米。而在《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煤制气已规划至150~180亿立方米,按字面分析,“十三五”期间煤制气松绑已基本无望。同时,煤制油和煤制烯烃项目的投建亦受到限制,其中煤制油项目仅可作为战略储备,而煤制烯烃项目也被要求适度发展。
不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近期发布的一份题为《我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的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8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4%,其中进口天然气58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32.2%。同时,1月13日,国土部公布了2014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9.6%,2013年该项数据为58.1%。
一边是产业发展方向的争议,一边是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的现实,加上国内日益严峻、时不我待的节能减排形势,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