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际石油价格的下挫与回升乏力直接体现在了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财务报表上,作为中国海洋石油领域的龙头老大,央企中海油在经历了海外扩张、上岸多元拓展布局之后,提出重新将重点业务放回海洋的战略。从实际效果看,中海油之前的多元化努力难以被视为成功,受制于原油价格的主营产业依然被大环境拖累;虽然中海油已经全面收缩新能源板块,但对部分大手笔投资依然不舍。
中海油在上岸、下海的战略平衡中如何进退,如何在油价持续波动且长期不振的预期中挽回颓势,对于刚刚履新的掌门人来说是一个难题。
一线调查
能源格局巨变下的中海油:从上岸布局到战略收缩
5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三大石油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其中,中海油总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周吉平到龄退出领导班子;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王玉普以正部级身份任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到龄退出领导班子;中海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杨华接替王宜林,出任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而就在几天前,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先后于4月底发布了公司的一季度报,季报显示,三大公司的业绩利润均大幅下滑,交出近些年来的最差业绩答卷。其中中海油一季度报显示,其油气销售收入同比锐减39.9%,仅实现收入约为355.4亿元人民币。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梳理中海油近年的战略转型与发展谋局发现,作为中国海洋石油领域的龙头老大,该公司除了保持海洋石油领域的优势外,一直在谋求“上岸”,上岸采油、上岸卖油、上岸煤化工等。但中海油“上岸”的效果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国际油价大跌的背景下,无论是对尼克森的并购,还是积极推进的煤化工,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也使其成为一个分析当前油企生存状况的典型样本。
“尼克森困局”待解
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带给中海油的最大痛点恐怕就是“尼克森困局。”2013年中海油出价151亿美元完成对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以下简称“尼克森”)的并购,该笔交易至今依然保持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金额纪录。
收购尼克森之初,中海油对尼克森寄予厚望。尼克森在加拿大石油公司中名列十四,也是北海第二大油气公司,公司探明的石油储量达9亿桶。其专注于三项发展战略: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气及主要位于北海、西非海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