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濮洪九
编者按:年近八十,心系煤炭。作为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现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从18岁进入大学学习矿井建设至今,濮洪九的人生从未离开过煤炭,他几乎见证了建国后我国煤炭的整个发展历程:从重产量到重环保,从计划经济到市场主导,再从粗放发展到转型谋变。与煤炭一路同行,让濮洪九对这个行业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同时,认识也比旁人更加深刻。在国家大力提倡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时,让我们一起聆听老部长对此的解读……
缘起:用了这么多煤,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能源报:从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开始对煤炭“限产”,但是前几年一直都是鼓励生产,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缘由?
濮洪九:这主要是由我们的国情和历史决定的。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超过70%的一次能源来源都是依靠煤炭。这使得我国煤炭几十年来都处于短缺的状态。为了保证供应,国家对于当时的煤炭部和煤炭企业的要求就是增产。当时的煤炭紧张到了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计委召开计划会议经常要开很长时间,其中重要议题就是在商讨决定煤炭的分配问题,各个省只有定了煤炭的分配数量之后才确定其发展速度。可见当时对煤炭的需求是多么迫切。当年就是“千方百计”、“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地找煤炭、开发煤炭,因为没有煤就没有电,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以那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找煤,甚至有些地方连石煤等含碳很低的煤也挖出来用。因为当时油很少,更缺少气。此外,当时,尤其是文革之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与我国都没有联系,我们对外是受封锁的,能源领域的进出口几乎没有,只能依靠自己。
这么多年来,煤炭给我们的印象好像始终都是重视生产的。其实问题就在这。当时的国情、历史就是要求我们保证产量。而相对来说对煤炭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