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煤化工合成气的工艺特点,打造合成气羰基合成产业链,制定合成气产业链路线图,建立合成气生产含氧(含氮)化合物研发平台,提升煤化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做到‘百花齐放’。”华中科技大学物化与工业催化研究所教授李光兴近日接受中国化工报社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氧原子“进进出出”
能耗物耗水耗皆高
“煤、石油、天然气化学组分本质的差别是什么?是碳氢比的差别,也是氧含量的差别。石油加工和煤化工初级加工的区别是什么?是原油加工‘无氧’催化裂解和煤炭‘加氧’造气的差别。”李光兴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石油加工和煤化工过程是否引入氧原子这一点并未引起重视,但这恰恰是煤化工能耗高、物耗高、水耗高、工艺路线复杂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光兴介绍,石油催化裂化过程为碳碳键重排过程,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加工,获得的产品全部为烃类化合物。而煤化工则是以加氧与脱氧为主的化工过程。比如,煤制烯烃(MTO)就是典型代表,煤先进行气化,引入氧原子制得合成气(CO+H2),经催化合成甲醇,再将加到甲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拔”出来,得到烯烃产品。这样看,MTO反应就不是原子经济性反应。
再比如,费托反应也是煤先气化,得到合成气,然后脱氧生产各类烃类化合物,即各类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