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对于煤化工行业来讲,没有比环评更让人闹心的事。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内蒙古北控京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西大同低变质烟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先后经受环评大考。除了北控项目报告书需修改完善外,其他3个项目得到的评审意见为“报告书尚不支持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那么这些项目环评问题出在哪里?目前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在原来基础上增添了哪些硬杠杠?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参与上述项目环评的专家和企业人士。
选址错误是项目的硬伤项目
选址问题是专家对环境影响报告一票否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6月29日,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召集国家能源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及31个项目业主方在北京召开煤化工项目环评研讨会。据一位与会代表透露,会上有环保部官员提出,环境影响上有硬伤的煤化工项目,不管是已建还是未建,都不能予以通过。该官员进一步解释何为“硬伤”,例如某项目建于国际水道附近,同时处于较高地势;某项目建于地质松软地带;某项目建于省级生态保护区……这些由选址造成的硬伤是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来弥补的,这样的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将不会被允许通过。
参与环评的专家给出建议,项目选址最合规的做法是,在依法设立、环保设施齐全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布设。
项目规划要符合区域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