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我国煤化工产业出现了许多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负面新闻。煤化工项目也频频出现在环保部门的各种通报上。违法排污、高浓度含盐废水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空气污染直接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各种环保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记者在最近的采访中发现,谈到这些问题时,无论是生产企业、环保企业、行业专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低价中标。
低价中标本来是一条被认为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评标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在煤化工环保项目的招标过程中,低价中标却成为一个被吐槽为“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的潜规则。
那么,这个局面是怎么造成的?
巨额投资难以承受,生产企业只好能省就省
据记者了解,煤化工环保项目低价中标的潜规则最早要追溯到煤化工产业刚起步时。煤化工产业是“十二五”期间才取得了较大的工程化进展,而当时煤化工废水、废气、废渣都没有可直接应用的处理技术。尤其是废水的处理,因为成分复杂和近零排放的要求,更是一份空白的答卷。
根据环保部的要求,煤化工项目要达到零排放。而要基本实现这个目标,项目的环保投资至少要占项目总投资的5%~8%,其中水处理的投资在环保投资中的比例甚至达到30%左右。巨额投资令许多生产企业感到难以承受,企业只好能省就省。
“我们上煤化工项目的时候,根本没有水处理零排放的技术应用先例,我们完全不知道煤化工产生的废水那么难处理。项目投资已经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