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上网搜索关键词“煤化工规划”,一直是空白。
然而,这一空白在今年春风乍起的时候得到了填补。2月8日,由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下发。我国现代煤化工终于迎来了首个国家级总体规划。
《规划》为何选择在此时发布?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煤化工专委会秘书长胡迁林。
记者:《规划》提到的煤炭深加工与我们常说的现代煤化工,是一回事吗?
胡迁林:《规划》中对煤炭深加工的定义是: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具体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以及多种产品联产等领域,不包括传统煤化工产业。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煤炭深加工产业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煤化工,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记者:这是煤化工产业第一次有了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此前《规划》迟迟无法出台的原因是什么?选择在此时发布有怎样的考虑?它对煤化工产业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胡迁林:我国发展煤化工具有悠久历史。最初主要是以煤为原料生产焦炭、电石、合成氨等产品,被称为传统煤化工。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重新启动煤液化、气化、甲醇制烯烃等技术研发,先后完成了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和工程放大等任务。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加快了先进煤炭转化技术产业化的步伐,产品拓展到清洁油品、天然气以及烯烃、乙二醇等更高附加值产品。“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验证了自主技术可行性,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发展形成了一批现代煤化工龙头企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
10多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关煤化工的产业政策,对规范、引导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存在规划不明确、政策时松时紧、前后矛盾、多部门管理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认识不统一。煤化工发展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认识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二是煤化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