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时隔一年,家住河北省廊坊市的出租车司机马响对去年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12月中旬开始,持续了半个多月,加气经常要排队。最长一次,我排了四个小时。”他说。
后来,马响才知道,去年冬天的天然气短缺席卷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天然气市场“风向标”之称的液化天然气(LNG),一度飙至每吨上万元,农村“煤改气”取暖用户受冻的新闻频见诸媒体。
“不知道今年会不会还那样?”他有些担忧。
“居民用气可以全额保障。”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全国已落实可供资源量2635亿立方米,供暖季已落实资源量1200亿立方米,各省区市全面完成全年供气合同以及供暖季供气合同签订,资源全部分解至各地。
据孟玮介绍,全国民生用气占天然气总用量的约四成。供暖季将坚持“民用优先”,并把燃气公交车、出租车纳入民生用气保障范围优先落实和保障气源。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表示,虽然今年天然气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但经过一年的政策调整和各方面准备,今冬出现供需紧张的概率较小,但仍面临一些新问题。
政策驱动
去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创下2373亿立方米的新高,同比增幅飙升至15.3%。
此前连续三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增幅保持在个位数。2015年,3.7%的增幅创下十年最低。
面对天然气需求的大幅升高,舆论将2017年天然气供需失衡的矛头指向“煤改气”。但“煤改气”在其间究竟贡献了多大权重,业界仍有争议。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姚强曾公开表示,去年供暖季京津冀地区因“煤改气”造成的天然气日均需求增量,约为4200万立方米。去年12月,全国日均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