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煤制天然气的消息从未间断过。
6月30日,新汶矿业集团举行伊犁能源年产10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一期工程开工奠基仪式。第二天,由内蒙古庆华集团投资的年产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在新疆伊宁县开工。时隔两天之后,“全球智库峰会”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宣布,中海油正式启动煤制天然气项目。
随着能源巨头们先后宣布进军煤制天然气领域,这个对中国而言还属于新生事物的项目迅速被人们所认知,并显得有些迫不及待。
与煤制油等由煤炭企业主导的情况不同,煤制天然气已经把触角伸到了电力企业,甚至是没有一点煤炭资源的石油企业。在其迅速蔓延下,以致于科技部部长万钢都在“全球智库峰会”上开始呼吁“合成天然气可以作为天然气的有效补充”。
然而,国家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审批一直非常谨慎,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最终核准,“大唐的项目是进展最快的,已经通过了前期的审批和环评,但建成也是两三年后的事情”。每年主办煤化工国际会议的亚化咨询接受《能源》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煤制天然气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能源企业的新宠?而两三年后当一大批项目逐步建成投产时,盛宴能否如期而至?能源央企争相介入
“中海油在煤转换为天然气方面已经选定了两个大项目,未来五年会形成年产100亿立方的煤制天然气。”在“全球智库峰会”上,傅成玉的话音刚落就招徕了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和美国东方能源公司董事长王英的轮番提问。
傅成玉口中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已经初具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