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之初,西部各地为了尽快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地方财力、扩大就业,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他们搞一些加工工业项目。中央考虑西部加工业发展应当以企业为主体,上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政府在产业发展中,主要是创造良好的环境,不宜把有限的资金直接投向可由市场调节的竞争性行业。当时国内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过多地上加工业项目,容易加大市场供求矛盾,影响项目经济效益,进而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成效。因此,当时国家强调西部大开发起点要高,绝不搞重复建设,先把主要投资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上,对加工业发展采取了审慎的态度。 几年后,随着西部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加快西部加工业发展重新提上日程。经过上下互动、科学论证,认识趋于一致,应当发挥西部的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产业发展重点放在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六个方面。国家在发展方向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项目上给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成为西部经济加速发展的引擎,也日益成为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大型煤炭基地实现上下游产业联营和集聚 新疆、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等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从新中国成立到西部大开发之初,这些地区的煤炭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现代化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2003年6月,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张宝明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汇报了对我国能源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几点想法。他在信中说,当前煤炭企业多达3万个,规模小,各自为政,国家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