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捕集产业何去何从 政府等着企业拿数据来证明—— CCS能够且需要产业化,但是各个企业,包括来中国寻求合作的欧盟和美国各大公司,总是把这些数据捂着 人类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怎样对付温室气体成了全球政经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 一个设想是:将工业生产集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不让它排放到空气中去。目前,世界上的一些电厂已经开始了二氧化碳捕集(carbon capture,简称CC)。2008年和2009年,中国华能集团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热电厂安装了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并且投产。 然而,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又如何处置? 做干冰?做可乐?还是做石油开采的驱油剂用(EOR)?目前世界上许多石油公司正是将二氧化碳灌入地下来驱出油气。 当捕集来的碳成为可利用的资源,高成本的碳捕集或许就能变得更让人容易接受一些。这也成为政府及企业更可愿意投资的因素之一。在CC后面多加一个U(utilization,利用)吸引了诸多企业尤其是碳排放企业的目光。 然而,长远地看,这多少是个空间有限的噱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姜克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并不喜欢CCUS的提法,你加了个U在里面,好像多了些利润空间,但是实际上这个空间非常有限。EOR最多就60亿吨,做完了就没有了。一直到2050年之前,它在中国需要减排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占的比例非常小。”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地球科学部水文地质专家刘会海也对本刊记者印证这一说法,他说,CCUS是中国业内人士比较喜欢用的说法,在国际上,大家一般都说....